朱元璋去拜佛,问方丈:朕要下跪吗?方丈回答8个字救下全寺的人

2023-08-06 16:21:03 来源:个人图书馆-涂鸦吧
前言

佛教作为古代东方三大宗教之一,自东汉传入中国后,其影响力日渐扩大,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股重要力量。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,也左右着统治者的决策。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佛教影响最深的皇帝之一。他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,佛教也改变了他的命运。朱元璋少年出家为僧,中年在寺庙避难,晚年登基当君而尊崇佛教。他的一生折射出佛教如何影响着中国历史变迁的典型例证。

一、少年出家为僧

朱重八,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,生于一个普通农家。朱家虽不是豪门望族,却也勤劳朴素,靠着种地过日子。可一场大饥荒,让本就清贫的朱家雪上加霜。朱重八还记得,自己的妹妹因饥饿过度,小小的身板瘦的只剩皮包骨,终因饿莫及食而死去。


(资料图片)

朱重八目睹妹妹因饿死的过程,她原本红润的小脸因为日渐干瘪、毫无血色,双目也变得浑浊,再也看不清东西。妹妹的手脚冰凉冰凉的,也没了力气,只能躺在床上任人摆布。那时的朱重八还不懂事,只知道妹妹不再起来玩耍,问她怎么了也得不到回应。直到有一天,朱重八去摇醒妹妹,却发现她已经没了呼吸,这才知道她永远离开了。朱重八泪流满面,但终究是个孩子,很快就去玩耍了,也渐渐忘却了妹妹的事。

朱家实在是养不活这许多孩子。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,还未及冠的朱重八就离开了家乡,一个人漂泊在外。朱重八不舍得离开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,但他明白留在家里的话,父母也只能勉强维持,根本养不活这么多孩子。

为了家人着想,朱重八只好忍痛离家,自己暂时当个寄人篱下的寄宿生也好,只要能活下去。父母也怕孩子饿死或遭遇危险,还是摸摸他的头打发他离开,叮嘱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。朱重八离家那天,母亲红着眼眶摸他的头,父亲牵着他的手不舍得松开,兄弟姐妹们叽叽喳喳跟在身后送行。朱重八一边流泪一边和家人挥手告别,独自离开了家乡。

朱重八先是沿街乞讨。他穿着破烂的衣衫,手持破碗,低眉顺眼地向过往行人讨要些剩饭剩菜充饥。有时遇见善心人家,能得些碗里盛着米饭的施舍,朱重八便感激不尽;更多时候,路人冷漠地掠过,小小年纪的朱重八只能眼巴巴看着,一无所获。

每天朱重八都要沿着村镇的大街小巷走上几圈,有时候从早忙到晚,也只能讨得一两个铜板或一小碗米饭。即便如此,朱重八也坚持了下来。因为他知道,若是一天讨不到饭吃,自己就会像妹妹一样面临生命危险。所以不管多么寒冷或炎热的天气,朱重八都会咬牙挨家挨户地乞讨,哪怕只为了活下去。

乞讨维持不了多久,朱重八只好去投靠一位老乡朋友。这位朋友姓郑,在一处寺庙中出了家,成为小和尚。郑和尚见朱重八独自在外,可怜他还小,就收留了他,让他剃度出家,跟着自己一块修行。朱重八起初对寺庙生活很不适应,盼望父母来接他回家。他不愿意剃度头发,也不喜欢寺里简单的斋饭。每天被迫起早念经,朱重八都会偷偷打盹。

也有时候他会反抗,故意不听话使小性子。郑和尚知道朱重八思念家人,便经常劝导他,告诉他修行之人要超脱世俗。朱重八虽不情愿,还是渐渐习惯了寺庙生活。他发现郑和尚对他很好,教他识字念经,给他讲佛家故事。朱重八也明白,自己一个小孩子哪有能力养活自己,只能依靠郑和尚照顾了。

好在朱重八天资聪慧,很快便明白无论是乞讨或是修行,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。他开始努力钻研佛法,希望有朝一日能考取高明的法号,将来或许可以当一方大和尚,不再挨饿受冻。朱重八发奋学习佛经,经常通宵达旦地研读,希望自己早日学有所成。

他也常常问郑和尚一些佛法上的问题,郑和尚见他那么用心,也更加悉心指导。靠着自己的努力加上郑和尚的悉心教诲,朱重八在佛学上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。他从一个门外汉,成长为了解佛法的沙弥。朱重八也渐渐明白,世俗的成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,只有佛法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。他下定决心要在佛门中闯出一番事业。

二、义军生涯

好景不长,这寺庙后来遭遇劫难,损失惨重,无法维持运转。土匪来袭,抢夺寺中的财物粮食,又放火烧了寺庙中的僧舍经堂。郑和尚也在混乱中不知所终。朱重八只能眼睁睁看着眼前一切化为乌有,自己再次变成无家可归的流落人。 朱重八离开了这个已经荒芜的寺庙,又回到了当初的贫困潦倒的日子里。

他重新在村镇间流浪,有时在路边树下就地而睡,有时去敲长辈们的门求一口饭吃。朱重八以为寺庙会给自己一个安定的生活,没想到好景不长,一夕间又变成孤苦伶仃的下场。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。正当他茫然无措之时,偶遇了一位老乡刘福通。刘福通正带领一支起义军与元朝作战,他见朱重八没有家人,便收留了他,让他跟随部队行动,负责些杂务。朱重八终于看到了一线生机,激动不已地跟着起义军离开了家乡。

刘福通见朱重八骁勇善战,让他跟随军中老兵学习武艺,不久便提拔他为宿将。朱重八从一个horse打杂的小跟班,通过努力练武,获得了军官的地位。他训练时认真听从老兵的指导,从不懈怠;实战中也勇猛过人,深得战友们的信任。朱重八终于重拾了久违的尊严和荣耀感,也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。他立誓要效忠刘福通,为起义军夺取最后的胜利而奋斗。

朱重八也借此机会,发展自己的势力。他结交其他起义军头目,广交朋友。另外,他也积极疏通民心,为部队争取支持。在各方努力下,朱重八逐渐从刘福通麾下抽身,建立起自己的队伍。起初只有几十人的队伍很快发展到几百人,连刘福通也承认朱重八的实力。朱重八终于实现从一个跟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袖的蜕变,不再是命运的受害者,而是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。

三、一诗惊寺僧

一日,朱重八率军疾行途中,天色已晚,来不及找地方营寨,只得寻一寺庙借宿。寺中方丈望见朱重八一行十多个壮汉,个个身披铠甲,手持刀剑,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禁卫军。方丈心知今晚这寺庙非招待他们不可,只得故作欢迎,将他们迎进寺内。毕竟眼前这位显贵人物随时可以置全寺生命于不顾,自己必须小心应对。

方丈安排朱重八和手下将士们住进僧房,又命厨房加班加点备好素斋招待宾客。朱重八自然对这简陋的斋饭不感兴趣,他随手应付了几口就吩咐手下把饭菜都吃干净。方丈暗自揣测这位大人物定是个愎自用事的性子,可在他面前也只能卑躬屈膝,生怕得罪了他。

夜深人静后,朱重八来到僧房外的墙壁边,提笔在上面写下了一句诗:“杀尽江南百万兵,腰间宝剑血犹腥。”第二天朱重八率军离去后,方丈见了这句铭刻在墙上的诗,脸色瞬间煞白。

原来这朱重八就是号称要灭了元军的大将啊!难怪他气势广大,明明只是借宿一夜,自己却像对待皇帝一般小心翼翼。想想昨晚若是得罪了他,后果不堪设想,只怕整座寺院都会遭殃。幸亏当时没有怠慢这位大人物,全寺上下才保住性命。方丈默默地把这句诗保留了下来,用以警醒今后再遇此类人物时一定要小心应对。

四、皇帝面佛像

时过境迁,朱重八率领起义军击败元军,在应天建立明朝,自立为帝,改名朱元璋。明朝初年国家刚刚统一,朱元璋频繁巡视各地,确保地方安定团结。这一日,朱元璋来到一座风景秀美的名刹。这寺庙藏龙卧虎,参天古木环抱四周。大殿之上青铜制的蒲陀萨佛像,神态庄严,巍峨伟岸,令人肃然起敬。

方丈恭敬地迎接皇帝至大殿,朱元璋见到殿中高大的蒲陀萨像,不禁想要稍事参拜。但是他又忖道,如今自己乃天下之主,岂能轻易向任何人或物下跪?这难免有伤皇帝的威严。朱元璋脸上难色加深,左右大臣也屏气凝神,不敢开口。

良久,方丈终于拈破这凝滞的氛围,沉声说道:“现世的佛,不必拜过去的佛。”朱元璋听后大喜,方丈的回答恰如其分,既没有让皇帝在佛像前失礼,又巧妙地化解了场内的尴尬。方丈当机立断,既顾全了皇帝的面子,又保全了自己和寺院。朱元璋对方丈的智慧推崇备至,立即命人取来许多金银珠宝赏赐方丈,又给这寺庙赐下田地房舍,保全了全寺上下的性命。

五、明君重佛

朱元璋平定天下后,明朝国力日渐强盛。朱元璋自知出身寒微,还想借助佛教的影响力来巩固统治地位。他提拔了许多高僧担任内阁要职,赐予寺庙大量钱财政策优惠,使佛教在朝中地位空前提高。朱元璋经常亲自出席法会,或召见高僧讲经说法,显示了他对佛教的推崇。

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。有人说皇上过于笃信佛法,这对国家不利;有人则说皇上确有远见,佛教可以教化人心,有助于稳定社会。然而朱元璋志在稳定新朝局面,建立君主专制,并不理会外界非议。他要让老百姓信服佛法,从而甘心接受皇权统治。

佛教昔日的确救了朱元璋的命,今日又成全了他的业,朱元璋自然要报答佛家的恩德。在他心中,佛教与明朝是共荣共存的。朱元璋每每想起自己年少时的艰辛,都感恩当年郑和尚收留自己,让自己在佛门中度过了稚嫩时光。若不是出家为僧的经历,自己可能早就在乱世中丧命,又怎会有今日的江山?

朱元璋也深知佛教影响人心的力量。借助佛教宣扬的六度四摄来规范人民,必定能使国家安定团结。所以他尽力扶持佛教,希望佛法教化可以下渗到百姓心中,使老百姓甘心接受明朝统治。

结语

朱元璋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穷书生,一步步走到人生巅峰,佛教的影子始终伴他左右。他先在寺庙度过童年,后又在动荡时期得到僧人帮助。终于当上皇帝,又多方扶持佛教。可见佛法济世普度,不仅渡人渡己,还影响着千万人的命运。朱元璋也算是一个深受佛法感召和改变的典型。他与佛教可谓命运共生共荣,佛法成就其业,他回报佛恩。朱元璋和佛教的关系,折射出佛教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。

标签:
推荐阅读>